古诗文网

青楼曲二首

唐代: 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白马金鞍(ān)从武皇,旌(jīng)(qí)十万宿长杨。
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鸣筝:弹奏筝曲。飞尘:飞扬的尘土。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màn)(wǎn)上青楼。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千馀骑(jì),夫婿朝回初拜侯。
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骑:一人一马称为一骑。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127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注释
鞍(ān):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旌旗(jīng qí):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鸣筝:弹奏筝曲。
飞尘:飞扬的尘土。

简析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您喜欢

定情诗

魏晋: 繁钦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芳树

南北朝:李爽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玉树后庭花

南北朝: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美女篇

两汉: 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