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
01章 亲士
02章 修身
03章 所染
04章 法仪
05章 七患
06章 辞过
07章 三辩
08章 尚贤(上)
09章 尚贤(中)
10章 尚贤(下)
11章 尚同(上)
12章 尚同(中)
13章 尚同(下)
14章 兼爱(上)
15章 兼爱(中)
16章 兼爱(下)
17章 非攻(上)
18章 非攻(中)
19章 非攻(下)
20章 节用(上)
21章 节用(中)
22章 节用(下)
23章 节葬(上)(亡)
24章 节葬(中)(亡)
25章 节葬(下)
26章 天志(上)
27章 天志(中)
28章 天志(下)
29章 明鬼(上)(亡)
30章 明鬼(中)(亡)
31章 明鬼(下)
32章 非乐(上)
33章 非乐(中)(亡)
34章 非乐(下)(亡)
35章 非命(上)
36章 非命(中)
37章 非命(下)
38章 非儒(上)(亡)
39章 非儒(下)
40章 经(上)
41章 经(下)
42章 经说(上)
43章 经说(下)
44章 大取
45章 小取
46章 耕柱
47章 贵义
48章 公孟
49章 鲁问
50章 公输
51章 囗囗(亡)
52章 备城门
53章 备高临
54章 囗囗囗(亡)
55章 囗囗囗(亡)
56章 备梯
57章 囗囗(亡)
58章 备水
59章 囗囗(亡)
60章 囗囗(亡)
61章 备突
62章 备穴
63章 备蛾傅
64章(亡)
65章(亡)
66章(亡)
67章(亡)
68章 迎敌祠
69章 旗帜
70章 号令
71章 杂守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老残游记续集》描写了丁已年冬月信在北京前门外蝶圆,有东阁子、西圆公来访,谈及近日朝廷整顿新政,满街都是巡兵。
万历野获编为明人笔记。三十卷,又有补遗四卷。明沈德符撰。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撰成该书﹐二十卷﹐书名寓“野之所获”之意﹐四十七年又编成《续编》十卷(一说十二卷)。德符留心史事﹐颇具特识。该书记述起於明初﹐迄於万历末年,内容翔实,在明代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为研究明代历史重要史料。
《榖梁传》即《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