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
游天台山日记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后
游武彝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游九鲤湖日记
游嵩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太和山日记
闽游日记前
闽游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游恒山日记
浙游日记上
浙游日记下
江右游日记一
江右游日记二
江右游日记三
江右游日记四
江右游日记五
江右游日记六
江右游日记七
江右游日记八
江右游日记九
江右游日记十
江右游日记十一
江右游日记十二
江右游日记十三
江右游日记十四
楚游日记一
楚游日记二
楚游日记三
楚游日记四
楚游日记五
楚游日记六
楚游日记七
楚游日记八
楚游日记九
楚游日记十
楚游日记十一
楚游日记十二
楚游日记十三
楚游日记十四
楚游日记十五
楚游日记十六
粤西游日记一
粤西游日记二
粤西游日记三
粤西游日记四
粤西游日记五
粤西游日记六
粤西游日记七
粤西游日记八
粤西游日记九
粤西游日记十
粤西游日记十一
粤西游日记十二
粤西游日记十三
粤西游日记十四
粤西游日记十五
粤西游日记十六
粤西游日记十七
粤西游日记十八
粤西游日记十九
粤西游日记二十
粤西游日记二十一
粤西游日记二十二
粤西游日记二十三
粤西游日记二十四
粤西游日记二十五
粤西游日记二十六
粤西游日记二十七
粤西游日记二十八
粤西游日记二十九
粤西游日记三十
粤西游日记三十一
粤西游日记三十二
粤西游日记三十三
粤西游日记三十四
粤西游日记三十五
粤西游日记三十六
粤西游日记三十七
粤西游日记三十八
粤西游日记三十九
黔游日记一
黔游日记二
黔游日记三
黔游日记四
黔游日记五
黔游日记六
黔游日记七
黔游日记八
游太华山记
滇中花木记
游颜洞记
随笔二则
滇游日记一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三
滇游日记四
滇游日记五
滇游日记六
滇游日记七
盘江考
滇游日记八
滇游日记九
滇游日记十
滇游日记十一
滇游日记十二
滇游日记十三
滇游日记十四
滇游日记十五
滇游日记十六
滇游日记十七
滇游日记十八
滇游日记十九
滇游日记二十
滇游日记二十一
滇游日记二十二
滇游日记二十三
滇游日记二十四
滇游日记二十五
滇游日记二十六
滇游日记二十七
滇游日记二十八
滇游日记二十九
滇游日记三十
滇游日记三十一
滇游日记三十二
滇游日记三十三
滇游日记三十四
滇游日记三十五
滇游日记三十六
滇游日记三十七
滇游日记三十八
滇游日记三十九
滇游日记四十
永昌志略
近腾诸彝说略
滇游日记四十一
滇游日记四十二
滇游日记四十三
滇游日记四十四
滇游日记四十五
滇游日记四十六
鸡山志目
鸡山志略一
鸡山志略二
丽江纪略
法王缘起
溯江纪源 / 江源考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全书共七卷。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皇甫谧著一本高士传,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青年时代,即勤于学习,以著述为务,对经史各家均有研究,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表现了他在文、史方面的才华。现存的《高士传》分上、中、下三卷,采尧、舜、夏、商、周、秦、汉、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传,其中《长沮桀溺》、《鲁二徵士》一传记2人,《四皓》一传记4人,共记96人。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著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陆的同时,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诗。